新闻中心News

忻州:小杂粮转型大产业

2024-10-28 15:47:5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杂粮是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忻州因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传统耕作优势,形成稳定的杂粮优势区域和生产基地。种植的杂粮有谷类、豆类、鲜食玉米、薯类4大类20余种,常年种植面积350万亩以上,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近一半,约占全省的1/4;总产量6亿多公斤,约占全省的1/3。其中,红芸豆、藜麦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全国的1/3以上;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全省第二。忻州是中国粮食协会命名的“中国杂粮之都”,忻州杂粮是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确定以“整市域、全品类”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近年来,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忻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把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坚持“市有龙头、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户有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建设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以及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为抓手,以杂粮园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重点,狠抓产业布局、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创建、im电竞APP市场开拓、要素保障等,强力推进杂粮产业集群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推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抓规划,擘画产业布局。立足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产业,全力打造杂粮产业十大片区。一是以西部偏关、神池、五寨等县为主的60余万亩杂交谷子主产片区;二是以东部边坡丘陵区为主的40余万亩传统谷子主产片区;三是以东部代县、繁峙和西部河、保、偏为主的30余万亩穈黍主产片区;四是以西部宁武、静乐、神池为主的30万亩莜麦主产片区;五是以岢岚为主,辐射神池、五寨等县的20余万亩红芸豆主产片区;六是以神池、五寨为主,辐射河、保、偏等县的20余万亩黄豆黑豆主产片区;七是以西部静乐、东部繁峙为主的7万亩藜麦主产片区;八是以东部忻定盆地和西部五寨川地为主的15万亩甜糯玉米主产片区;九是以管涔山周边县为主的60万亩马铃薯主产片区;十是以忻府区为重点的2万亩红薯主产片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忻州特色、符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杂粮生产格局,产业规模稳居全省之首。

  二、抓龙头,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十大龙头,提升百小企业,构建杂粮加工业体系。一是重点扶持杂粮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im电竞APP开发杂粮精品、富硒产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位。二是鼓励杂粮加工企业,打破区域、部门、所有制界限,融合资本和品牌等要素,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优质品牌。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创建产业化联合体,协调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推进杂粮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发展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杂粮加工企业165家,销售收入44.3亿元;培育杂粮食品精深加工企业82家、杂粮出口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创建省级杂粮产业化联合体5个,发展杂粮合作社1550多个,吸收带动种植户55万户;杂粮商品率达到 70%以上。

忻州:小杂粮转型大产业

  三、抓基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坚守高质量发展方向,狠抓基地建设。一是园区引领。坚持“一县一业一园区”,通过以县建设以杂粮为重点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全市杂粮规模化发展。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成功申报省级产业融合集聚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是示范带动。以有机旱作农业为引领,成功申报创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神池县为省级示范县,打造省级高标准示范片14个,示范面积1.98万亩,建成全程可追溯有机旱作示范基地1.25万亩,创建“繁峙杂粮”“神池亚麻籽”“岢岚县红芸豆”“忻府区甜糯玉米”等 4个国家级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近4年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观摩会两次在我市召开。三是标准倒逼。坚持以高产、优质、绿色为导向,按照不同作物和生态区域,新制定修订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级标准35项,累计发布地方农业标准72项,基本实现主要杂粮作物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创建杂粮“三品”标准化基地172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基地111.9万亩、有机农产品产地0.56万亩(中绿华夏认证的),全市杂粮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四、抓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一是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注册发布“忻州杂粮”、“忻味道”2个市域公用品牌,培育“五台斋选”“静乐生活”“滹源味道”“芦芽山珍”“汾源印象”“谷香保德”灵荟神池”“粮裕五寨”“谷蕴偏关”“河曲上品”10个县域公用品牌。二是积极创建十大特色杂粮之乡。先后荣获“中国杂粮之都”“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中国甜糯玉米之乡”“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一都六乡”国字号称号。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品牌建设。培育平台公司“晋稼”系列杂粮食品、忻州“玉米兄弟”有机黑糯玉米、“五台山”杂粮杂豆组合、“石鼓”有机小米、“雁门关”黄米、“康源”有机藜麦、“老农贡”冷榨胡麻油、“福满园”有机燕麦、“璟玉”有机甜糯玉米、“炜岚”红芸豆、“莲宇康”系列富硒杂粮等10大品牌企业及产品。四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全市有259家杂粮企业(合作社)认证杂粮“三品”产品56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36个、绿色食品304个、有机农产品28个(中绿华夏认证),居全省第一,杂粮“地标”产品达到14个。

  五、抓市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在推进杂粮生产、加工发展的同时,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坚持线上线下一起抓,着力构建覆盖全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沟通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一是坚持国际国内统筹。紧紧围绕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完善山西忻州杂粮市场、忻州海关、山西杂粮科技创新园区、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基地、忻州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忻州杂粮功能食品康养体验中心七大板块,加快建设集产品会展、交易、检测、仓储、加工、物流等于一体的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形成以忻州为核心、集散全省、辐射华北的杂粮出易大平台,打造全国杂粮出易中心、产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二是坚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同步建设。线上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忻州杂粮”行动,打造“市有商城、县有中心、村有网店”的杂粮电商营销网络;线下平台,在加快推进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开业运营的同时,注重加强县、乡、村杂粮流通市场配套建设,打造“市有大宗交易市场、县有大型集贸市场、村有田头市场”的杂粮交易流通体系。三是加强宣传推介。精心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各类杂粮主题推介活动,积极组织杂粮企业参与各种展会活动,借力窗口、借势平台,增加产品曝光率,扩大品牌知名度,讲好“忻州杂粮”故事,让“忻字号”品牌深入人心,让“忻字号”产品走进百姓餐桌。

  六、抓服务,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始终坚持杂粮优先发展战略,从政策、资金、机制、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强化保障。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关于杂粮产业振兴工程的实施意见》《忻州市加快杂粮全产业链开发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树立明确导向,强化政策支撑。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引导性、奖补性资金,专门扶持杂粮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与薄弱环节,特别是对杂粮企业及合作社在科技创新、三品认证、品牌打造、电商营销等环节给予重点奖补。三是强化技术支撑。成立了忻州“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推广有机旱作综合集成技术,打造全省“优种优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集成技术示范样板。整合省内外科研资源,实施杂粮食品多样化研发工程,在杂粮系列食品研发方面集中攻关,研发出多种杂粮食品。四是强化机制保障。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组建了专家顾问组,为杂粮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分别成立由忻州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占股3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忻州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分别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和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五是强化服务指导。指导各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措施,扎实高效推动杂粮产业开发。组织农科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供稿:忻州市农业农村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